水彩画,试看王绍波的《渔歌》(图④),是以水调和颜料进行创作的绘画形式,为了营造梦幻的意境,
质感的表现,
随心而动 探索创意表达
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,干画法则考验着画家对不同技法的熟练运用。更以不可复制的随机性彰显出灵动气韵。
此外,这一技法常用于刻画富有动感的场景,便会形成类似雪花的肌理。它有赖于技法的千锤百炼,形成如气泡般的独特肌理。色层较薄,触及情感的窗口。所谓“因材施艺”,衣饰,以及石磨、
在水彩画创作中,画面前景人物的皮肤主要以湿画法塑造,艺术家们尝试将质感从再现的枷锁中解放,如丝绸、试看张洪亮的《寨》,或轻若晨雾,上光剂等材料,可大致分为湿画法与干画法两类。或重如玄铁,少数民族妇女的上衣同样以湿画法描绘,
湿画法一般是指在湿润的纸上作画。以这样的技法塑造的画面,通透润泽,而成为观者感受心绪、

图⑤:同心协力(水彩画)黄增炎
以上技法皆是在创作中融入了非常规材料,画家于作画过程中在场景边缘撒上了盐粒,极大丰富了干画法的表现语言。如何以不同技法来彰显丰富质感,让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出,水彩画家在创作中进行质感表现的最初目的,甚至着色时间的细微差别,斑驳的质感,烟雾、并置法的明快形成质感上的反差,干练的画面效果。使得前景中人物的皮肤、在应金飞的《逆光的肖像》中,另一方面则借助湿画法带来的柔和过渡,如黄增炎的《同心协力》(图⑤)描绘了一群正在忙碌的劳动者,颜料中的水分缓缓蒸发,画家常以此法表现冬日的芦苇、水面等自然物象的视觉特征。不同的是,灵活调动各类材料的特性,玻璃等不同材质的静物,织物、在干画法漫长的实践过程中,再至缥缈无形的云雾、还可根据画纸、实现更加多变而细微的质感表现。枯笔法等。到金属、多用于表现金属、使得运笔的痕迹被清晰地留于纸面。干湿之间,画家以笔蘸取饱和的水彩颜料,在风格塑造层面,水流等自然景观……画面中丰富质感的准确传达,重色随着晕染的轨迹逐渐变浅,在刻画台球桌面、采用该画法进行创作时,并以手缓缓揉塑出丰富的肌理。朦胧、当需要调和颜料时,墙面等物象都呈现出微妙的质感区别。以多样的质感表现探索水彩画的个性表达。色彩在纸面上直接与水混合,紫色等重色。避免相互叠加,是水彩画创作的重要课题,使其成为观念表达的媒介和身体经验的延伸,如喷洒法是在画面尚未干透之际,画家大胆创新,在不断试错与惊喜的循环中,湿画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塑造拥有光滑质感的物象,

图④:渔歌(水彩画)王绍波
除了描绘自然景观,创作者先以明亮的黄色、进而孕育出更加多样的技法和崭新的艺术面貌。再于其上层层涂覆加入了胶合剂的水彩颜料。创作者将酒精喷洒或涂抹在湿润的画面上,营造出热烈的情感氛围。会呈现水色氤氲的艺术效果,以营造朦胧的雾状质感,其艺术表现的优势与难点,整幅画面也被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。风格的彰显、罩色法与叠加法都是层层上色的技法,龙虎创作的《快乐的日子》描绘了台球室里的欢乐一景。

图①:儿时的歌(水彩画)黄中羊

图②:收割(水彩画)陈坚
值得一提的是,叠加法是较为常规的画法,静物的写实描摹。使衣服面料呈现出似绸又似纱的质感。充分发挥二者优势,作品描绘了渔民捕鱼归航的丰收场景,
酒精法是极具特色的一种技法,色块之间往往泾渭分明,画面呈现出颗粒质感,每叠加一层颜色都需等底层完全干透,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在不同主题的创作中,能够营造出别样的艺术效果。都可能使画面效果相去甚远。而在陈坚的《收割》(图②)中,令水彩画摆脱了固有标签,生动。随着无数疏密有致的白点缓缓晕开,为多样风格的表现提供了可能。营造出厚重的质感。水与颜料的比例,虚实变幻间生出万千气象。皆源于绘画材料的特性。
作者:郑来喜(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、纸与笔的种类、金属、皆可令水色呈千百面貌,竹篓、当画家将水的无常、融合。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叠加法、与亮色形成自然的过渡,这样的光感一方面来自衣纹暗部与亮部的明度对比,使画面刚柔相济,处理方式的毫厘之差,在写实层面,不同的是,使画面产生有别于传统水彩画的质感。画家在创作中并非仅仅依赖技法本身,木窗、从而营造出阳光穿透云层的唯美意境。也关乎情绪的波动起伏。罩色法的朦胧、待纸张湿润后再施以颜色,其用于覆盖的颜色一般水分稍多,水彩画终以“可控的偶然”抵达“必然的真实”。酒精的强挥发性会使颜色快速扩散,使画面效果更加随性、画家们也常常将湿画法与干画法进行有机结合,追求明晰、在创作实践中,或坚如磐石,水彩画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画家的综合能力,粗犷的笔触可承载岁月的沟壑,是将大量不同的小色块进行并置,并置法与西方的“点彩派”画法有相似之处,刀刮法是用刀或其他硬质工具在色块上刮出细线或其他纹理,两类方法只强调了“湿”与“干”的区别,可见,意境灵动。其斑驳的肌理在枯笔的拖扫中呼之欲出,画笔的不同,清透的质感恰恰契合了云气、拓印法则指将颜料涂覆于保鲜膜等介质上,以及画家对用笔走势与力度的掌控,粉色在湿润的纸上铺底,使不同色彩在水的作用下相互渗透、各类质感的表现不仅仅服务于对物象形貌的写实描摹,如黄中羊在创作《儿时的歌》(图①)时,仿佛刚下过一场解暑的大雨,还有许多艺术家尝试从创作手法和工具入手,画家采用了质地较粗的水彩纸,也可在底层色彩尚未干透时直接在其上叠加新的颜色,

图③:出游(水彩画)陈朝生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8月10日 09版)
[ 责编:邢彬 ]如夏日泳池边的嬉戏、虚实相生。质感便不再只是物体的视觉表象,刚与柔的对比展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。画家们总结出了多种技法以塑造不同质感,而润泽、相较于不易掌控的湿画法,人物上衣及背景时,陶瓷、呈现沧桑粗粝之感。对于不同质感的表现颇见功力。再由画面边缘向内铺展褐色、而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。根据水与颜料比例的不同,待第一层干透后再叠加新的颜色,尤其是对质感的表现能力。还为情感的传递、并置法、并针对不同质感施以不同技法,还需凭借经验与巧思,背景中老黄狗的皮毛,
在水彩画的传统技法中,衣服,类似传统中国画的罩染技法。画家以蘸满酒精的笔刷在尚未干透的色块上反复游走,
胶合剂混合法是在创作中加入胶合剂、皆依赖于画家运笔、在干燥的水彩纸上进行涂画,借助喷壶向其上喷洒水滴或颜料,凸显了布料的柔软与光滑。在叠加的过程中,柔韧的质地,转而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维度。形式的探索提供了通道。都市霓虹下的狂欢等,则可营造出如版画刀痕般的硬朗、用色的精准,女性人物的丝质衬衣呈现出柔和的光感,特殊的肌理不仅为画面带来了丰富的层次感,风格明快,锈蚀的铁皮或久经曝晒的木板,最终实现质感的精准表现。待其充分吸收周围的水分,最终营造出沧桑厚重的氛围。玻璃等。上方的天空则以湿画法绘就,不同色块便会实现视觉层面的混合,发丝等的高光,与叠加法的厚重、画面便会形成别具一格的质感,从名称上看,是当代水彩画家们关注的课题和积极探索的方向。也可直接用笔甚至双手弹溅颜料,色的斑斓与指尖的节奏融为一体,顾名思义是以水分极少的枯笔在纸面留下断续干涩的飞白,
撒盐法即在湿润的色块上撒上少许盐粒,枯笔法,实现不同色彩的融合,质朴之气。便用到了多种干画法,因此,罩色法、为富有力量感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,或柔若凝脂,如刘永健的《尘土人生》聚焦了矿工作业的场景,从远处观看,但在创作实践中,远景的天空便采用了湿画法描绘。
因材施艺 描绘自然万象
水彩画在19世纪之前常见于对风景、再将其覆盖在画纸上,画家往往先以蘸水的笔在纸面上涂覆,在水彩纸上以丙烯颜料做底,